新闻中心
“月饼禁令”引发市场“变脸”
 

近日,中纪委强调要坚决刹住中秋国庆公款送月饼送节礼等不正之风,消息发出后,月饼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动:“天价”月饼难觅踪影,五星级酒店“放下身段”打造平民月饼,各类礼券商也遭遇“最冷”中秋节。

       礼券黄牛风光不再 畸形消费链条断裂

       近年来,由于礼券消费盛行,相关行业催生了一条“灰色利益链”——生产商A将100元的月饼券用60元卖给黄牛B,B再用80元卖给消费者C;不同的C之间赠送月饼券。大多数收到月饼券的C,其实根本不想吃,这时A再用40元从C那里收回月饼券。最后,各方都皆大欢喜,月饼商A根本不用生产月饼赚了10元,黄牛B赚20元,而送礼收礼的C,也得到了实惠。

  从金融角度看,该利益链已成为一个“类期货产品”,这类交易模式与期货市场的“纸黄金”类似,全过程只通过一张月饼券完成交易,无需实物出现,只有买月饼券的企事业单位以及那些送礼者付出真金白银。

    业内人员分析,该类利益链,只要其中一环出了问题,其他环节就很难维持,今年,由于三公消费的限制,政府等机关单位没有了月饼券的需求,黄牛就找不到大量月饼券进行倒卖,最终生产商也无法进行回购,利益链断掉了。

期盼公款送礼一禁到底

“在中秋、国庆两节即将来临时对公款送月饼礼品提出禁令是及时到位的。中国讲究人情往来,但在中央倡导节俭的理念下,豪华昂贵的公款消费会越来越少。”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。

“‘八项规定’出台之后整体力度比较大,有些规定是一再重申,有一定震慑力。”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、北京大学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说,“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达到惩治效果,取决于两个因素,一是违规行为查处的概率,二是查处的严厉程度。”

 “但是,惩治并不是目的,公款送礼行为的预防更加重要,而这就涉及更深层次的预算监督管理和审计问责等问题。”何增科认为,目前公款消费屡禁难止关键在于预算机制存有漏洞,一些地方预算过于笼统,很多不希望公众了解的项目被人为模糊化为“其他项目”,难以细究。

 “预算决算要清晰明确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,审计过程结果要公开透明,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威慑力。”何增科说。